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737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孟子》中另外两段有羞的文字分别涉及一位御者和一对妻妾。
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君者为尊,泛言则指有尊严并受人尊敬的人,这里有着强烈的价值判断。
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忆曩年,弟曾存留尊府什物若干件(红木)。但是当君道从儒家政治学说里面挖出来以后,便拦腰将儒家思想体系截断了,于是中国人就没有了政治的中心信仰,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将儒家的民主政治信仰重新发掘。为了更好地理解朱亦松在信里表露的思想倾向,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看他的个人经历。
日月烛天,何惭衾影?夫子不云乎:‘吾岂匏瓜也哉?弟因绝非该党主要成员,岂唯如是,甚至该党普通党员证亦无之。又弟专门学术粗有心得,不忍辜负多年心血,如斯情境,老友何尝知之?或出或处,或语或默,大丈夫光明磊落所祈慕焉。为了与之区分,下文将他于1932年出版的《新唯识论》称为《新唯识论》(1932)。
(熊十力:《尊闻录》,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1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69页)然而,根据一些关于熊十力生平的著作所述,熊氏是在1927年从南京去杭州疗养的。因此,他在讨论体用时所说的体和用分别指的是每一个有情所独有的本体和现象宇宙,而不是说存在着为一切众生所共有的本体和宇宙。[2]460 对于熊十力来说,这意味着,每一个有情都有一个无始无终的生命和一个独立于其他有情的世界,也因此有着属于自己的本源,即大用/恒转/功能。然不见体者,则直以作用之与习染夹杂流行者认为实在,此过之大也。
熊氏将第一个要点称为圆满义,第二个称为交遍义。由以上也可以看出,《大乘起信论》在众生多元还是同源这个问题上影响了熊十力的看法,并给他的众生同源观点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和模式。
【9 】如前文所述,熊十力转向众生同源的观点时,认为万物为同一实体的显现,而此实体则等同于我们的心。此何以故?盖满座之人之心,即是一人之心,元无自他间隔故耳。[4]571 这即是熊氏不再反对众生同源这一观点的原因。因此,熊氏关于众生是否同源这一问题的思想转变对于他建立起自己的体用哲学体系来说非常关键,可以说是他提出上述体用不二观点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若事不即理,事非理成,则互相碍。在此哲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熊氏的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其中一个重要变化体现在他对众生是否同源这一问题的看法上。在建立其哲学体系的过程中,熊氏越来越多地背离了印度佛学,而开始着重于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然而,熊十力后来改变了对众生同源的理解。
)……是故体万物而不遗者,即唯此心。夫用依体起,故说妄识依真心故有。
[6]288-291 然而,熊十力将王阳明的论述理解为仁是万物共有的本源,却忽略了他自己的看法与王阳明的观点之间的区别。或者说,此唯一的实体同时显现为宇宙万物。
【3】熊十力早期哲学著作中的很多词汇都来源于印度佛学,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注明了一些佛教词汇对应的梵语,以突显熊氏与印度佛学的联系。实际上,前文所提到的熊十力在陈述他关于众生是否同源的观点时,所用到的大海水和浮沤的比喻亦在汉传佛教文本中广为使用(这些文本中很多用波代替浮沤)。在吸收其思想的基础上,熊十力将众生共同的本源归为众生的真心。根据《尊闻录》中所记录的熊十力的表述,他先前把这个命题理解为:在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公共的大源作为宇宙的实体,一切人和事物都由此实体分赋而生出。大生者,不必谓宗教家所立之神,凡哲学家计有外界独存之实体者皆是也。外源之有,吾又何从征之哉?)前说,佛家主之。
然而,根据《尊闻录》中的记载,由于轮回思想与复生这一生物学现象(即对于一些生物来说,如果它们被切成几段,那么每一段都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相抵触,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熊氏对轮回思想产生了怀疑。这进一步显示了熊十力对真心和妄识的区分与《大乘起信论》的相关性。
据熊氏所述,每一有情的八识与其他有情的八识不杂而相网。《唯识论》中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是熊氏在他于1926年出版的《唯识学概论》一书中对大用/恒转/功能概念的理解的一个延续。
岂言唯识,便谓境无?[7]23唯(mātra)在唯识学的一些术语,例如唯识(vijňapti-mātra)和唯心(citta-mātra)中,意思是唯独仅有,并不是特殊的意思。如若他继续支持众生多元,则必然与此体用不二的观点相悖。
结语熊十力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下半期由支持众生多元到坚称众生同源、万物一体这一思想转变,是他在二三十年代建立自己的一元论体用哲学体系的一个必要前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他的弟子高赞非在《尊闻录》中对其言论的记录,熊氏曾于1927年夏表明【5】,他不再反对众生同源的观点,而是坚称仅有一个实体,此实体为一切众生所共有:吾旧宗护法唯识,则以实体为交遍,而非是一体。这部著作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其中的理事无碍观和周遍含容观两部分与熊十力的思想尤为相关。然而,1927年夏以后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坚称一切众生同源共体。
从这个角度来说,实则只有一个宇宙。[4]567 与此相应,他同时也放弃了每一个有情都拥有自己的实体和本源的观点。
)……天得之以成天,地得之以成地,人得之以成人,物得之以成物。【11】关于华严宗如何使用水波喻的详细阐释,可参看Brook Ziporyn,Beyond Oneness and Difference:Li 理 and Coherence in Chinese Buddhist Thought and Its Antecedents,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13,pp.235-241. 桑雨(悉尼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学术研究员)来源:《船山学刊》2023年第3期 进入专题: 熊十力 佛学 众生同源 万物一体 体用不二 唯识学 。
在终极/真谛的层面上,他赞同唯识宗的观点,认为真如(tathatā)才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因此他在其哲学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提出了一个两层的体用系统【4】。……由事理无碍,方得事事无碍。
只是一体,哪得多元?吾今者仍持同源说也。至习染无根,元为虚诳。……事得理融,则千差涉入而无碍。只有此真心才是宇宙本体,妄识仅仅是它的功用。
然而,由于实体并非顽然之物,它虚幻地显现为能(即能知之识)和所(即所知之境)两个方面。对于熊十力来说,宇宙生生不息,而功能指的则是这个生生的全过程,或者说是这个生生不息的宇宙的整体。
在那个段落中,王阳明宣称,我们心中固有的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11]21-22 很明显,上述引文中熊十力所说的真心和妄识分别与《大乘起信论》中的真心和虚妄心念妄心相对应。
)由后之说,则生界为同源。 摘要:熊十力在其体用哲学体系的创建过程中经历了一些思想转变,其中的一个重要转变体现在他对众生是否同源这一问题的看法上。
发表评论